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政策法規

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推進“宜昌建造”促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發布時間:2021-09-17瀏覽次數:587作者:管理員來源:本站
宜府辦發〔2021〕42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促進全市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宜昌建造”,打造建筑業強市,根據國家、省、市有關文件精神,經市人民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目標
圍繞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總體目標,構建以創新建造、精益建造、綠色建造、智慧建造為核心的“宜昌建造”品牌,為宜昌加快實現“六大目標定位”提供有力支撐。到2025年,建成市級建筑業數據中心和智慧化管理平臺,初步建立建筑工業化與智能化協同發展的制度體系、標準體系和管理體系,形成較為完善的現代建筑業產業鏈條。
(一)建筑規模持續壯大。建筑業產值達到2000億元以上(其中外地產值超過1000億元),在全省份額逐步提高;建筑業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7%以上。
(二)企業實力顯著增強。年產值100億元以上的建筑企業達到5家以上,年產值50億元以上至100億元的建筑企業達到10家以上。
(三)建筑品質不斷提升。工程品質整體水平在全省處于領先位置。建成建筑產業園3個以上;全市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40%以上;城鎮綠色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80%;綠色施工技術應用覆蓋率達到70%以上。
二、重點任務
(一)推進創新建造。
1.優化創新建造的建設模式。積極推廣新型投融資工程模式,建立適應工程總承包和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模式的工程建造及管理制度。國有資本投資的裝配式建筑項目,全面推行工程總承包、全過程咨詢服務。建立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技術標準體系。(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審計局、市國資委、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
2.完善創新建造的成果運用。支持企業開展科技專項和成果轉化,完善建設科技獎勵扶持政策,加大市級科技資金對建設科技的支持力度。引導大專院校、科研機構與我市建筑企業開展協同創新,鼓勵企業設立技術創新中心、實驗室,重點圍繞鋼結構住宅以及裝配式建筑等方面開展技術攻關和研發。(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教育局)
3.提升創新建造的管理質效。落實“互聯網+”監管,推廣電子簽名簽章,全面實現數字化審圖,推行數字化檔案管理。加大對中小微型企業的幫扶力度,繼續發布建設領域產品技術目錄。定期舉辦“長江·三峽建筑產業博覽會”,將“云上之春”打造為省內有影響的建筑產業互聯網交易品牌。(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
(二)推進精益建造。
4.厚植精益建造的社會共識。宣傳普及精益建造理念,推廣應用價值流程圖、全過程質量管理、準時化生產、末位計劃者體系、作業成本法、供應商管理、BIM技術模型等管理方法,實現建造全過程浪費最小、產品質量最優、用戶價值最大目標。(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經信局、市科技局)
5.完善精益建造的技術路徑。實行建設項目精準策劃、精準設計、精細施工。推動合理劃分工序,形成作業層面與管理層面的工序級標準體系。開展標準化示范工地、平安工地示范工程創建。(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經信局、市科技局)
6.提升精益建造的工程品質。持續開展職業技能大賽,優化培訓方式,拓寬培訓途徑。倡導“名師授徒”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積極開展工程創優,每年市優質工程占比達到20%以上,省優質工程數量居全省前列,每年獲得國家級優質工程不少于2項。(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人社局、市總工會)
(三)推進綠色建造。
7.構建綠色建造的實施載體。開展省級高星級綠色建筑及綠色建筑集中示范創建,創建省優秀勘察設計獎,取得綠色建筑運營階段二星級及以上標識。每年創建省建筑業綠色建造暨綠色施工技術應用工程不少于3項。加快發展裝配式建筑,組建市級技術推廣中心,引導規范裝配式構件生產基地合理布局。開展建筑領域碳達峰行動,推廣綠色建材,推行綠色施工,建設綠色建筑,實現綠色發展。到2023年,宜昌中心城區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0%以上。(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城管委)
8.健全綠色建造的標準體系。出臺管理辦法和工作導則,形成綠色建造評價標準和監管體系。將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相關指標要求納入規劃條件。推動裝配式建筑標準化設計,研究制定適宜本地綠色建材目錄、部品部件標準化設計目錄,加強標準化部品部件應用。(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市場監管局)
9.提高綠色建造的施工水平。將綠色施工管理納入施工現場安全評價體系,綠色施工工地列入大氣管控正面清單范圍。編制綠色施工技術目錄,建立施工現場能耗管理和監測制度,在宜昌城區部分區域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編制綠色建筑材料目錄,全面推廣符合有害物質限量標準的木器涂料、建筑用墻面涂料等建筑材料,積極引導使用低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含量涂料。到2025年,全市10%以上的項目達到綠色施工示范工程要求,綠色建材產品使用占比達到30%以上。完善建筑材料認證、評價、信息公開等制度和全過程工程質量追溯機制。(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經信局、市科技局)
(四)推進智慧建造。
10.打造智慧建造的工地樣板。推進智慧工地建設,安裝實名制、視頻監控、揚塵在線監測和危大工程安全監管設備,與宜昌智慧城建系統聯網對接,集成勞務實名制、無欠薪工地、危大工程、起重設備、揚塵噪音等管理,并將智慧化監控延伸到裝配式基地、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基地,延長產業鏈的智慧監管。(責任單位:市住建局、人社局、市經信局、市科技局)
11.推動智慧建造的技術應用。大力推廣以BIM技術為代表的智慧建造方式,國有資本投資的裝配式建筑項目全面推行BIM技術。5萬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10萬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區和造價2億元以上的市政工程項目,在全壽命周期推廣使用BIM技術。建立部品部件BIM模型入庫制度。(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國資委、市科技局)
12.豐富智慧建造的實施范圍。加快建立建筑行業數據標準接口,構建政府、企業、項目一體化數據,探索推行工程“宜建碼”。建設數字孿生工地,實現設計數據和施工數據智能關聯,引導優秀企業開展智能建造示范,鼓勵運用無人建筑機械等智能化設備。(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經信局、市科技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全市加快推進“宜昌建造”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審計局、市國資委、市市場監管局、市統計局、市人防辦、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市城管委、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市稅務局、人行市中心支行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住建局,市住建局主要負責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各縣市區成立相應機構。(責任單位:市住建局等相關部門)
(二)實施激勵措施。每年召開全市“宜昌建造”大會,命名“建筑業十強企業”,表揚作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家和項目負責人、名師(工匠),并在企業資質升級、信貸融資、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市場開拓等方面給予扶持。支持在宜央企在宜投資。積極引進大型企業、國企和行業龍頭企業,鼓勵其在宜設立區域總部或子公司。搭建在宜央企與本地優強民企合作平臺,協同開拓外埠和國際市場。(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審計局、市國資委)
(三)加大財政支持。繼續落實建筑業年度以獎代補資金1000萬元,用于獎勵為建筑行業發展、工程創優、科技創新、綠色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和個人。推行工程項目“優質優價”,政府投資項目將創優費用計入工程成本,并作為不可競爭費用,激勵企業創建優質工程。(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審計局、市住建局、市發改委、市國資委、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
(四)落實金融支撐。支持建筑企業辦理信用授信。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降低建筑企業反擔保門檻,聯合金融機構支持建筑企業辦理商業承兌匯票質押融資。鼓勵建筑企業在公開市場發行長久期、低成本的綠色債券,支持建筑企業憑借工程承包合同、建材生產企業憑借采購合同辦理信用融資。符合條件的建筑企業參照制造業企業,可適度享受所得稅加計扣除優惠政策。(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發改委、市國資委、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市稅務局、人行市中心支行)
(五)強化人才保障。對本市建筑企業承建本市范圍內項目榮獲魯班獎的企業負責人、項目負責人,優先推薦為市級勞動模范、勞動獎章候選人。鼓勵在宜高校設立“1+X”技能等級證書考核站點,支持行業協會、建筑業企業設立職業技能等級評價機構。(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總工會)
(六)加強宣傳引導。充分利用新聞媒體開展“宜昌建造”相關宣傳,積極營造全社會關注、支持建筑業改革發展的良好輿論氛圍。定期開展“宜昌建造”政策宣傳貫徹、技術指導、交流合作及成果推廣,大力推介優質、誠信、放心的技術、產品和企業。(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委宣傳部)
宜昌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8月16日